南昌自汉初名将灌婴在此修筑“灌城”始,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初称 “洪”或“昌”,古称豫章、洪都,是江西省省会、环鄱阳湖城市群核心城市,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这里留下享誉古今的名篇《滕王阁序》。
一直以来,在谈到南昌名称的由来时,学者大多认为:当时江南还处于尚未开发的“荒蛮之地”,而南昌所处的位置当时算是帝国的“南疆”,因此取“南疆昌盛”之意,故得名南昌。这一解释,在之前并无争论,但在2011年,一座影响全国的古墓“海昏侯墓”的发现,却让很多人开始产生了质疑。
海昏侯墓是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墓中,出土了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尤其是大量带有“南昌”、“汉”、“昌邑二年造”、“昌邑九年造”等文字的漆器、青铜器、印章和木牍。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有“昌邑”字样
昏侯大墓一出,举国瞩目,新闻纷纭。在诸多关于海昏侯大墓的新闻中,“南昌”或由“南昌邑”演变而来的说法屡见于报章与网络。如此说法,缘于墓中出土的一个青铜豆型灯灯座上带有“南昌”二字铭文。搜寻可见,最早的报道来自于南昌当地媒体《江南都市报》2015年11月6日一篇题为《“南昌”或由“南昌邑”演变而来》的新闻;最近的报道则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6日第4版的《海昏侯墓四大未解之谜》。两篇报道中,对此的说辞大同小异。或许是出于学术的谨严,专家的言语中表示只是推测,然而随着海昏侯大墓新闻的持续发酵,此说流传甚广。
海昏侯墓出土带“南昌”铭文青铜豆型灯
在下结论之前,我们先把时间调回2002年。2002年,湖南龙山县里耶镇的一口古井中出土三万八千余枚秦代简牍,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里耶秦简,多为秦代洞庭郡迁陵县遗留的官署文书档案,年代为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2012年刊布的《里耶秦简(壹)》是古井第五、六、八层所出的2600余枚简牍,其中编号为8—1164的简牍上有“南昌”二字。陈伟先生主编的《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在校释中指出“南昌,疑是地名。《汉书·地理志》有南昌县,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
里耶秦简中的“南昌”检
《里耶秦简(壹)》图版所见8-1164简虽上下两端略有残断,根据简文独特的书写方式仍然可以判断其形制为“检”。《里耶秦简(壹)》所见完整的检,下端两侧刮削,削成V字形,部分检上书写有洞庭郡之外的郡名、县名以及迁陵县之下的官署名称等。因此,学者认为,检上写有地名及官署名称者,表明文书发往某地或者发往某官署。结合秦代的文书保存方式和简牍所见的文书往来情况考虑,此说可以大致信从。
《里耶秦简(壹)》所见“检”之上的县名有:孱陵(8-467)、枳(8-910)、阆中(8-931)、高密(8-1079)、镡成(8-1373)、旬阳(8-1851)。以上诸县皆见于《汉书·地理志》,孱陵、枳、旬阳亦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8-1164简,与以上诸简形制相同,因而其上所见“南昌”当与以上诸简之上所见相同,是为县名。目前尚无资料表明秦汉时代除了《汉书·地理志》所记豫章郡南昌之外,还别有一“南昌”。故而,里耶秦简所见“南昌”当即《汉书·地理志》所记豫章郡南昌。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器物铭文所记地名,一般记录其生产地或是使用地。海昏侯墓所出的青铜豆型灯灯座铭文“南昌”难属例外。虽然目前无法确定此灯的制作者、制作年代以及铭文铭刻年代,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必在刘贺下葬之前。因而,其制作、铭刻的时代无非是在刘贺就封海昏之前或者刘贺为海昏侯之时。若是在刘贺为海昏侯之前,则表明“南昌”一名早已存在。若是在刘贺为海昏侯之时,且是侯府之外的人铭刻,则亦可表明其时“南昌”一名已经行用于世;若是海昏侯府之人铭刻,而仅铭刻“南昌”,则更足以说明其时不曾存在所谓的“南昌邑”。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南昌一词作为地名,在刘贺之前,就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南昌名称的由来,当与这位在位仅27天的皇帝无关。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