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秦咸阳城遗址保护区以西发掘出大量隋唐时期墓葬。
令人兴奋的是,考古人员研究发现,其中罗婉顺墓志的书写者,竟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这是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早期书迹真品!
颜真卿现存世书迹以传世碑刻为主,以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多宝塔碑》等为代表共十余件,多以其风格成熟期作品为主,而本次发现为其早期书迹真品,尚带有模仿前朝书家的痕迹。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陕西临潼人,祖籍山东临沂。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抗贼有功,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封为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他秉性正直淳厚,敢于直言。唐代宗时(762—779)时,宰相卢杞派遣年老体迈的颜真卿前去劝说军阀李希烈归顺朝廷,被李氏杀害。
《颜氏家庙碑》刻于唐朝建中元年(780),颜真卿撰文并书写,李阳冰篆额“颜氏家庙之碑”六字。碑原立于颜氏家祠,现存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颜真卿的书法,人称“颜体”,通常是指他的楷书,进一步说,指其晚年自成风格的楷书。《颜氏家庙碑》是他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颜真卿五十岁前后开始变法,用笔上加强内在的力度,笔力沉着遒劲,笔画厚实丰腴,圆浑沉雄,不再是过去的瘦硬峻利。结字,正面取势,平正宽博。
颜楷的这些特点,在他七十岁以后书写的《颜氏家庙碑》和《麻姑仙坛记》里最为突出。
颜真卿变法后的楷书面貌,与东晋“二王”以来相传的楷法大不一样,另成流派,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苏轼佩服颜真卿革新楷法的成就,有诗道:“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颜真卿书写的楷书碑,字形比其他唐楷碑刻大一些。他也擅长写大字,所写《大唐中兴颂》近乎榜书,气势雄浑。
他采用篆籀古法革新楷书,也便于展大楷书字形、取得醒目效果。所以,近代书家写榜书,多取颜楷之法。
《多宝塔碑》刻于唐朝天宝十一年(752),原在陕西省兴平县千福寺,现存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颜真卿四十四岁书写《多宝塔碑》,体态欹侧秀媚,结字严谨稳重。笔画严整,一律是横细竖粗,横画收笔都向下顿按,有程式化的倾向,显得拘束,却是一笔工稳匀称的楷书。
《多宝塔碑》体态与颜真卿晚年所书《颜世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风格大不一样。近些年出土颜真卿三十多岁书写的《王琳墓志》,可知他早年是一笔干禄体(求禄位;求高升。古代科举考试、官场公文通行字迹工整的正体字,此种楷书体式为干禄体)楷书。
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罗婉顺墓志(局部) 可以看出《罗氏墓志》仍保留着初唐以来楷书清秀典雅的风格,但结字已经有了后来“颜体”开张、环抱的端倪。
《祭侄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由两纸接成,纵28.2 厘米,横72.3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稿是颜真卿为堂侄季明所写祭文的草稿,追叙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抵抗安禄山叛乱而死的事迹。
这是一篇“原生态”的文章草稿。勾圈涂改,满纸云烟。笔锋时露时藏,行笔乍行乍晦,墨色或润或枯,结构或聚或散,字形大小不一,都是随手而成。
当年颜真卿写《祭侄稿》,临纸驰笔,悲愤交集,所思所想,诉之于文辞,又再三删改,完全处于“无意于书”的状态。颜真卿没想到,种种生动的笔姿,竞相奔来笔下。更没想到,这篇随手写就的文稿在后人眼里竟然比他精心结构的碑版楷书更具笔墨魅力。
卷后的张晏跋语,道出此稿书法之所以如此精彩的奥妙:书写委任状不如书写信札,书写信札不如书写文章草稿。因为,委任状是官方文件,须用端正的楷书书写,终究受拘束;信札出于一时情绪,颇能放得开;而文章草稿完全无心于书法,可谓“心手两忘”,就是这种自然的表露,书迹便成了一幅心灵的笔墨图像。
此帖卷后另有鲜于枢的题跋,说:“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刘涛)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