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核心作用是:“无风起浪生事端,扭转颓局成大功!”
釜底抽薪:来源于“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作为成语典故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它的作用和意义都是积极向上的。比如我们做一锅羹汤,不论是用煤气还是柴火,当火力过大,汤有可能溢出锅时,我们都会用勺子搅一搅、扬一扬汤,如果仍然控制不住时,我们就得把煤气关小(抽薪)、把灶塘里面的柴火撤了(抽薪)。不论是自己动手、还是他人帮忙,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一锅美味羹汤的制作。
但是,釜底抽薪作为计谋使用性质就发生了质的转变,那是敌方使出的杀手锏,抽薪者不是来帮忙,而是来坏事,当一锅羹汤煮得正欢,火力恰到好处的时候,一着“抽薪”使你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此计多与无中生有、调虎离山、美人计等连环使用。不管在情场、商场、战场或职场上,这“釜底抽薪”实在是最狠毒的阴谋,大有大效,小有小效。
用于情场上的很是普遍,曾有这样的实例,有甲乙二人,同时追求一个女职员,乙和女的较为接近,甲显然已处于下风,但他却想出一个“釜底抽薪”的计,进行“伯母政策”,在女子母亲面前献尽殷勤,撒一点乙的“烂药”,说一点无中生有的作风问题,双管齐下,结果可想而知,那是“乾坤定矣,钟鼓乐之”了。
在职场上,当你事业如日中天,上级准备提拔你时,向领导告个小黑状,在公示期写封匿名举报信,等上级查清问题、辨明是非之时,早已物是人非、“大雨过了三丘田”。比如在考察谈话时,有人会这样说:“这个同志工作能力很强,但是……”。这就是非常歹毒的“釜底抽薪”。
在商场上显得更加离奇阴险。过去,有一家银行,吸收了很多储户,其老板以此自骄,盛气凌人,却招行家某甲之忌,阴谋将他搅垮,乃不惜牺牲十多万元活动费,叫手下去该银行开活期存款,约有千多个户头,不到一个星期,该等存户同一时期集体去提款,搅到大排长龙,同时在外面大放谣言,说该银行资金发生问题,因此别的存户也起恐慌,纷纷向银行提款,结果该银行因无法应付便宣告破产。
曹禺名剧《日出》中的银行家潘月亭,也是被黑帮头子金八爷用这种“釜底抽薪”的提款方式逼得自杀了。可见商场的险恶,比什么都可怕。理由很简单,商人点点见财,尽管表面上采取的是“微笑政策”,但利益之所在,谁也不相信谁,一旦利害起冲突,便成水火,友谊是假,钞票才亲,哪有什么道义之所在。
在军事上,是历朝历代使用最多、最广的计谋,一旦成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比如烧粮草、断汲水之道等等。在三国演义的官渡之战中,曹操面对袁绍十倍于己的兵力,根本没有胜的可能,但他采纳了许攸的计谋,火烧了袁绍乌巢的粮草,导致袁绍兵多而败退。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导致街亭失守。
成功的“釜底抽薪”:英国首相邱吉尔曾用过此计,真堪绝倒。一次参加一个福利会议,有人演讲反反复复地讲了个把钟头还不下台,听者都非常讨厌。一位老太太对邱吉尔说,有没有办法叫他下台?邱吉尔笑笑,即写了一张条子叫人交给演讲者。演讲者一看立即面红耳赤地走下台去,原来这条子写了一句:“阁下的裤钮还没有扣好。”
失败的“釜底抽薪”:项羽对刘邦也用过此计,却瞒不过张良,白费了一番心机。当在广武会战的时候,项羽想逼刘邦退兵,拿出刘邦的父亲来,置于油锅前,对刘邦说:“如不退兵,即将你父亲烹杀。”这时,如果刘邦心一软,可能罢兵归降,而项羽就可以坐稳王位了。但张良早就教会了刘邦,反而笑起来说:“我与你是结义兄弟,我的父亲亦即你的父亲,要怎样做我都无所谓,若要烹杀的话,最好分给我一杯羹。”这一来,项羽就无所施其技了。当然,刘邦的歹毒和无耻也让项羽没有办法。
经典的“釜底抽薪”:尚有一个最精彩的故事,即一个小偷居然做出安邦定国的伟业,那是战国时,齐国出兵打楚国,楚国的令尹子发率兵抵御,交战三次,三次皆败,用尽很多计谋都没有办法,眼见就要竖白旗投降了;齐军始终未受影响,反而声势愈强。
子发正在无计可施、无路可行、愁眉苦脸的时候,有一位做小偷求见统帅,说:“我会偷盗,愿去敌营试一试,兴许能扭转局势未定。”子发于无可奈何的时候,姑且派他去活动一下。此小偷便偷偷摸入了敌营,偷了齐将的帐子回来交给子发,子发使人公开还给齐将。第二晚,小偷又偷回齐将的枕头,又送还了。第三晚,小偷又偷到齐将头上头饰,子发复使人奉还。齐将此时大惊了,这样下去,岂不会连头都被偷去?于是急忙下令班师回朝,因此,楚国才转危为安。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