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体现了儒家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于赓哲

宋代儒医与医学的巨变

儒医是对中古时代“士人”“医者”“鬻技”“医学爱好”诸多分层的一次整合,宋代儒医秉承唐后期士人阶层对医学的爱好,但突破了鬻技的心理障碍,从而带来了医人阶层乃至医学的巨变。

宋代儒医阶层的出现是唐后期士大夫阶层“尚医”行为的延续和升华,而这种行为的体现就是士大夫们之间医学文本的交换。士大夫以交换“信方”的方式公开探讨医理,并进一步塑造起以文本为基础的“更高”等级的医学研讨模式。阅读并且传承医学文本,原本就是医者的理想,是多种医学知识传授方式中最高端的,唐人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序文中将自己的著述初衷表达如下:“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多为欺诒,遂令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他希望通过《千金方》的撰写,改变知识分子只习阅经学和文学书籍的风气,以求人人通晓医术。

中古时期医学知识的流传中,自学、家学、师徒相授都是重要的渠道。“关于春秋以迄于隋唐这段时空长河中的医学知识掌握者,个人基本上是以‘知识人’这个词汇来概括他们。这里说的‘知识人’,在意义上其实是很笼统的,一个人只要在能读会写之外,再具备对传统中国医学知识思辨体系的理解能力,大概便能够纳入此一范畴”。

但是毫无疑问,起码在“知识人”的认知中,拥有阅读书籍、解读书籍的本领才是一个医者鹤立鸡群的必要条件,例如许翰《修职郎宋侯墓志铭》:“宋侯讳道方,字义叔,世河东人。父曰可德,有隐操,好五行三式、星历丹经神奇奥衍之学,从方外士客游梁宋间,遂家襄陵。义叔年十五,念贫无以为养,则辍其所学诗书而学为医,取神农、帝喾以来方术旧闻,昼夜伏而读之,二年曰:可矣!始出刀圭以治人病,往往愈,益自信……义叔非有世业资借,专用古法以治人,邃张仲景,尊孙思邈。初以年少后起,邑中老医俗学者皆意轻之窃笑,已而见其议论博综群书,药石条理皆有本原,据依不妄,稍复畏而忌之。久而靡然屈服以定,遂为医宗,名号闻四方,缙绅大夫道过邑者必求见之。”在许翰的表述中,宋义叔卓然于众医者的原因是“议论博综群书,药石条理皆有本原”,从而使那些庸俗医者折服,使“缙绅大夫”无不视其为同类。

与欧洲古代的状况相似,宋代从事所谓“外科”和牙科治疗的一般都被视之为赳赳莽夫,“一见文繁,即便厌弃”,这势必便会招来时人尤其是儒者的鄙视,所以能否读书、能否通晓文理是衡量医者水平的重要标准,起码在知识分子所撰写的典籍中是如此。

史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代儒医形成的前因后果

图为《苏沈良方》

儒医的特点

“儒医”的关键就在于儒,众所周知,宋代儒医的出现与宋代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科举考试失意儒者的增多密切相关,儒医的特点是在掌握医疗技术的同时,行为合乎儒家行事的标准,这样的人便可以被时人称为“儒医”,在人们的眼中,儒医才是高明的医生,而且其身份地位也因为近“儒”而有所提高。而且儒医的崛起始终伴随着一句口号,那就是《能改斋漫录》所记载的出自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口号巧妙地将“医”与儒家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得儒而从医者可以摆脱心理上的羞耻感,安心于岐黄之术。

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中有:“宋代以降,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医学知识随文本流传之势,益不可挡,其他各种依赖心传口授的技术却有渐被排挤的现象。”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儒医’如医之资来自研读医学文本,或宣称掌握了医学经典的精髓。他们强调文本知识的重要,并边缘化了其他不依赖文本的医疗传统。而在商业出版较前代普及的情况下,‘儒医’无法垄断文本知识,其他的医者和文人亦能掌握文本知识而自称儒医,甚或有文人自认研读医学典籍的能力高于医者,反以自己的文本知识与医者颉抗。文本知识因此成为双面刃,一方面使儒医能隔离其他医者,却也使文人学士永远得以渗透其边界,挑战其权威,儒医因而无法排除其他医者,垄断医疗市场;社会上亦无任何标准能确认儒医成员的身份。”

也就是说,儒医与世俗医之间有一道学术篱笆,就是文本,能通晓文本者就能获得儒医的认同。“当时的医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师徒相授的知识和经验来写作和传播医书。医学知识是一种资本,而且儒医则倾向于把医书视为具有独占或排他性的传承方式。”

古代医术的传播方式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绝不可一概而论,目前学界对于所谓“文本”的重视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受到了史料话语权的影响。历史上的文本的撰写者、受众、传承者当然会强调文字的重要性,也会在时光流逝中逐渐以文字固有的优势凸显在历史记忆中,但是这种话语权的表达并不是务虚的,它最终一定会影响到后世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历史记忆中像大浪淘沙一般淘去其他模式,凸显自己,使得后世——尤其是像宋代这样高度崇尚文化的时代——更加认同文本所构建的价值观,使得“文本”成为衡量医者水平、传递知识的象征物,进一步发展则成为整个医学的象征。不仅仅是医学,很多知识领域都存在类似现象。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7日 13:04
下一篇 2022年12月27日 13: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