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书法不是只有秀美一种,但这种书法又比较符合大众审美趣味。
傅山在《帖子训》里说:
“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四宁四毋”说一出,又似乎走向了另外一种近乎“丑书”的审美。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书法才是好的书法呢?
气韵生动的书法才是好书法
南朝齐有位著名画论家谢赫,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精论”,用以判断品评绘画好坏的六个重要标准。“六法”分别是: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付彩、经营置位、传移模写。
钱钟书在《管锥编》(第四卷)中,对“六法”重新给了句读: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样一说,似乎更加明白,“六法”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了。
“六法”虽然谈的是绘画,但书法照样适用。我国古代强调“书画同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审美趣味上的趋同。所以可以这样说,“气韵生动”是对书画作品的最高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表现精神内核,这是审美的理想境界。
“六法”的其他五个方面,主要在技法层面,是“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孙晓云先生在《书法有法》中,把“连绵不断的左右转笔、字字相续、向背顺势”作为书法的“韵律”,让人有生动舒适之感,这种审美愉悦,叫“气韵生动”,大致与古人相通。
趣味横生的书法才是好书法
所有好的书法,都是立足传统,从中汲取文化营养,从传统中走出来。
有些人的字,开始的时候觉得看不进去,甚至觉得不好看,那是自己的“选择性审美”在作怪。当了解了书家的人生经历,学书经历,他的朋友圈,他的审美取向,以及审美上的变化,呈现出个性化的一面,就会觉得这些书家都是深入到古代的碑帖之中,洞窥了很多堂奥,写出了古意,写出个性,自成面目。
这时,你会发现很多趣味不是简单地出自笔下,而是来自书法家的“心意”。
比如沈曾植的书法,从北碑中来,而又自出机杼。
胡小石评价寐叟的书法说:
前不同与古人,自古人而来,而能发展古人;后不同于来者,向来者去,而能启迪来者。
曾经著有《广艺舟双楫》的康有为,要与沈曾植“论书”,沈不客气地说:你再读十年书,再来与我谈书法。康只能“惭而退”。
人家所追求的趣味,是与大儒学问联系在一起的,别不服气哦!
鲍贤伦的书法受秦汉时期简牍书法影响很深。出土竹简上的字很小,鲍先生却能把小字大写,并且写出大气象,写出秦汉时期书法的廓然、宏大、质朴和自然。写出这样有趣味的书法,非常人所为。
性情外溢的书法才是好书法
宗白华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
美学家指的是魏晋风度在行书中的体现。
譬如《兰亭序》,虽然真迹不在了,但透过作品,能从书法中发现其与文章本身体现出来的人格性情,简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仿佛能看到晋人萧散超脱的性灵。
虽然颜真卿书写“祭侄文稿”,已经离我们上千年,但我们仍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愤懑激越的情性。自然书写,不事雕琢,但中正用笔,跃然纸上;随手涂抹的急就、悲痛欲绝的情绪,无不让人感同身受。
融通平淡的书法才是好书法
《书谱》说: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到达融通平淡的境界,似乎与寿命有关。在我国古代,书法要体现儒家人格中的美,还是需要岁月的历练。只有到达“动不失宜、言必中理”的境界,对人对事,也才能显现出融通、平淡,书法作品也才能更加耐人寻味。
黄庭坚理解“人书俱老”,是书法手段的成熟和写字时心态的平淡: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澹,乃入微耳。
所以,在我看来,“气韵生动”、“趣味横生”、“性情外溢”、“融通平淡”,就都是好书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书法及艺术珍玩,是体现自我闲暇的神精层面的东西。
怎样的书法才好。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魏晋书风,飘洒灵动。唐人重法而宋人尚意。清中期后又尚质。不同时期,对书法的审美自然会有改变。
从魏晋到唐代,多战难。楷书能传至今天的,多出自民间,以碑简纸三种材料为载体,也展现了楷书从隶书中的演化过程。民间抄经书,多工稳。与佛经的庄严相应。以当时寺庙的审美标准,自然是工整多于放纵为上。
唐楷是书法史上的丰碑,从唐以后,楷书成为官方及民间文字记录的书体。由此,人们对楷书的审美出现了书法体,及印刷术楷书的工艺书体。
从而楷书又派生手写(或抄本)及雕板两大体系。后者被剥离去书法的范围成为美术字。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宋体字。
书法(以手写式)是人在观阅文字时,由文字的笔墨及一系列的因素,引起观阅者美感的文字审美的抽象审美行为。
书法的美感,更多地受观赏者艺术修养的偏好所影响。面对同一件书法作品,不同的人有时会生出不一样的审美情趣,而作出不同的品评。
要提高欣赏水平,就要多动手拿笔练习和大量阅读论理及中国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养,自会生出分辩能力。
有分辩力了,千里马既使混杂于马群中,自会识出来。只可惜。历史上伯乐的《相马经》传于其子,也未能识得千里马。
疏野之论,还望读者见谅。
[祈祷][祈祷][祈祷]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