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为阳数,因此每逢阳数重叠的“重阳”之日基本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节日。
一直以来,传统观念都认为双月双日、成双成对为吉利,为何古代节日大多是单月单日呢?仔细考究可以发现,这些所谓的节日最初并不像后世演化的那么欢天喜地、称之为“良辰佳节”,却是源自极不吉利的日子,非“凶”即“恶”。正是在这些恶月恶日人们为了驱邪祈福,导致了节俗活动的形成。正日,又称岁首、正月旦,即正月初一,也即后世所称的“三元之日”。三月三上巳节,起源于古代的春季除秽的宗教巫术活动。上古民众冬季集聚蛰居,到了阳春三月,暖风融融,人们走出冬季的栖息地,到河流旁驱除晦气,迎接又一个季节轮回。汉代长安的灞水、洛阳的洛水都是当时达官贵人们举行上巳节俗活动的黄金地段,上巳节的巫术意义已逐渐被出游宴饮的娱乐因素所取代。与夏至有关的五月五,在汉代是一种禁忌日,当时人们认为五日是恶日,人们以五彩丝系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间,五月五逐渐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民俗活动寄托对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七月七是七夕节,在上古其时间点是根据织女星的位置所确定的。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北半天球亮度仅次于大角的明星,因此很早就受到上古观星者的注意,将织女星作为划分季节的标志星。从星纪来说,七月七具有星纪岁首的意义,因此祈福、祈子嗣的习俗一直是七夕节的核心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想象力的日益丰富,逐渐滋生了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 在阴阳五行家看来,“九为老阳,阳极必变” ,“九月九”二九重叠。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一词逐渐狭义化,人们用“重阳”单指九月九日,即后世的“重阳节”,又名重九。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