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临沂市教师招聘统考教育理论部分答案及解析

2020年临沂市教师招聘统考教育理论部分答案及解析

前不久小蒙分享了2020年临沂市教师招聘统考教育理论部分的试题,很多小伙伴问题有了,哪里找答案和解析呢?今天小蒙就为大家奉上试题的答案及解析——

2020年正蒙教育-临沂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40个小题每小题0.9分,共36分)

1.B【解析】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外铄论又称外塑论或经验论等。“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强调的是教育对人的影响,所以选B。

2.A【解析】教育的活动主体——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的活动主体——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3.C【解析】任何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生活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属于条件作用的泛化现象。

4.B【解析】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5.D【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6.B【解析】前运算阶段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自我中心主义。③直观形象性。④不可逆性。⑤不守恒。⑥泛灵论。⑦不合逻辑的推理。⑧不能理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中“花儿开了,因为它想看看我”体现了儿童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7.A【解析】空间智力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围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力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很敏感。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飞行员等。所以B排除。

语言智力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政治活动家,主持人,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教师等。所以C排除。

内省智力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力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爱好、情绪、意向、脾气和自尊,喜欢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等。所以D排除。

数学逻辑智力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这项智力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他们适合的职业是:科学家、会计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电脑软体研发人员等。

8.D【解析】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9.A【解析】卢梭:个人本位论开先河,他认为社会制度是对个人发展的压迫,是人类罪恶的源泉,并提出教育目的应是培养自由的人。他认为教育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顺应儿童的发展特点来进行的。

10.D【解析】教师职业的一般角色: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

(3)示范者角色(榜样)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①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③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学习者”和“学者”角色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教师的研究,不仅是对科学知识的研究,更有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的研究,对教师和学生交往的研究等等,这都需要教师终身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使教育教学建立在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之上,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还被认为是智者的化身,作为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11.D【解析】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题干描述的是温度适应。

12.B【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13.A【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题干描述的是教育机智。

14.B【解析】属于内部因素有能力、努力、自身状况,外部因素有运气、外界环境,所以选B。

15.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①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②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适中;③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

16.C【解析】教师的自我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17.C【解析】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是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非参与性观察不要求研究人员站到与被观察对象同一地位,而是以“旁观者”身份,可采取公开的,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进行。

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即根据是否对观察内容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是对研究问题的范围目标采取弹性态度,观察内容项目与观察步骤没有预先确定,亦无具体记录要求的非控制性观察。其方法比较灵活,但获取材料不系统完整,多用于探索性研究或对观察对象不甚了解的情况下。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以把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凭借人的感官,在现场直接对观察对象进行的感知和描述,因此直观具体。间接观察是利用一定的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作为中介,对观察对象进行考察,这类观察突破了直接观察受到人的主观能力的局限,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

18.C【解析】等距随机抽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抽样间隔,并在第一个抽样间隔内随机抽取一个单位作为样本单位;最后按计算的抽样距离作等距抽样,直到抽满n个单位;整体随机抽样,先将总体各个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众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分层抽样是对总体按某种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等)分组织(分层),然后从各组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分阶段抽样是把抽样过程分为若干阶段随机抽取,在每个阶段产生的样本中再次随机抽取。

19.A【解析】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20.B【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1.B【解析】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也叫最近效应。

22.D【解析】定势(也称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3.B【解析】

(一)行为取向性目标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行为取向目标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课程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二)生成性课程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指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他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三)表现性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它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四)普遍性课程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的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具有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24.A【解析】泰勒原理(目标模式)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正蒙教育--教育学讲义P151】

25.D【解析】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体现了量力性原则。

26.A【解析】组内异质的目的是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以使小组有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产生更多的观点,提高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和推理的质量;组间同质的目的是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27.B【解析】元认知策略是用来帮助学生计划、管理以及评估学习过程的策略,包括: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其中元认知监控是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题干描述的是监控策略,所以选B。

28.B【解析】沉思型思维的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则不急于回答,倾向于深思熟虑,他们在作出回答之前倾向于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评估各种可替代的方案,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较有把握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比较快。

29.D【解析】准备率是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30.D【解析】题干选自“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萁;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译文:(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工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训练学拉车的小马的人会先反过来,让马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例(是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循序渐进)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31.C【解析】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多以示范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

32.A【解析】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1)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考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习成绩序列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2)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3)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33.C【解析】

(1)象征性手势。如用不同的指形表示不同的数字,屈指记数等。

(2)会意性手势。如放在嘴边表示不要出声、双手颤动表示心情激动,手心向上台表示站起来、手心向下表示坐下等。

(3)指示性手势。如指这里、那里、上、下、左、右、前、后等。

(4)强调性手势。如拳头紧握表示决心已下,单手一劈表示“就是这样”。

(5)描述性手势。如用手比划物体,表示形状、大小、长短、高低等。

(6)评价性手势。如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伸小指头表示轻蔑,摇手表示不对,鼓掌表示好等。

34.B【解析】

记忆型提问要求学生回忆或再现所学知识。考察学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是一种最简单的或低层次的提问。这些要求学生回忆或再现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最低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知识的记忆对有意义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在理解型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提问动词有:读(图、表)、回答、解决(……样的问题)、举出(例子等)、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叙述、阐述、比较、解释、转换、预测、推理、总结、分类

理解性提问是指教师为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程度而提出的问题。理解性提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洞察和掌握知识本质特征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⑴浅层理解或一般理解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实或解释现象等。

【例如】“大家都见过蜘蛛,谁来说说蜘蛛的外部形态?”;“你能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吗?”;“你能说说根毛吸水的过程吗?”这种提问要求学生将书面的表述转换成自己的话来表述。

⑵深层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必须对问题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以便了解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例如,蜘蛛有什么特点?蜘蛛怎样织网?有不织网的蜘蛛吗?蝎子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质、原理等。

【例如】当学生清楚了什么是光合作用后,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提问:“光合作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光合作用只有在叶绿体中才能进行呢?水和二氧化碳这些原料,又是怎样转变成葡萄糖和氧气的呢?”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正好是需要学生深入了解的内容。

⑶对比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事实和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更深的理解。一般说来,理解提问多用于对新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常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的讲解之后,或课程的结束。学生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如“你能说出蝎子和蜘蛛的相同之处吗?”……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完异化作用中提问:“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在本质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有机质被分解,释放能量,制造ATP。”;“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需氧呼吸有氧气参加,有机物被彻底分解,最后成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ATP;而厌氧呼吸,有机物分解得不彻底,产生少量ATP,没有氧气参加。”

评价型提问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做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需要运用所学内容和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回答。它要求学生能提出个人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对评价提问的回答是一种高级思维形式。

35.D【解析】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学生不断做出自己的反应,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这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塑造;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故选D。

36.A【解析】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求。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37.B【解析】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情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它的基本特点是直观具体、生动形象、情景交融,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无声处教育学生。情感陶冶主要是用教师自身的美、环境美、情景美和艺术美来感染和熏陶学生。题干中体现的正是情感陶冶法。

38.C【解析】二十字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9.D【解析】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故选D。

40.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教师不当行为的处理】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故选C。

二、案例分析题(共4个小题,每题1分,共4分)

41.A【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使他们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看短视频属于模像直观。

42.C【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李老师采用学生熟悉的短视频进行导课体现演示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主要有讲读、讲解、讲述、讲演四种方式。李老师给学生讲解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朝代灭亡的一般规律体现讲授法。

43.D【解析】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的特征是要把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地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不需要学习者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只需要学习者把实习材料加以内化,把新旧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但在儿童的发展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出现稍晚,接受学习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认知成熟程度。李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朝代灭亡的一般规律是把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地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而引导学生分析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则是把新旧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加以内化。

44.B【解析】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我国古代历史上朝代灭亡的一般规律是隋朝快速灭亡的原因综合,并且二者可以联合起来。

2020年临沂市教师招聘统考教育理论部分答案及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19日 13:35
下一篇 2022年12月19日 13:4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