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能够在天上飞的大鹏鸟吗?还记得那个在水里游体型庞大的鲲吗?创造它们的是一个叫做庄子的人。
对于庄子,世人都知道庄周梦蝶,也都知道庄子的一生随性自然,是道家即创始人老子以后的第二位著书立学的道家学派代表人。后人将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一生说出来许多的经典名句,被世人不断使用着,他的许多曾经随手写下的故事、对话也被后人整理成书,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庄子的某些理论更适用于普通人,他讲求的是随性自然,与儒家学派的积极入仕的态度有时会有冲突,但是这何尝不是问题的另一种答案。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有一日,庄子与他的好友惠子,两人一起在濠水的桥上进行游玩,两个挚友就和现代人的互怼一般,两个人专门互相逗乐。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庄子说:“看那水里游的鯈鱼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啊!这大概就是作为一条鱼的快乐吧。”杠精鼻祖的惠子就反问回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就是那句被无数后人奉为经典的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作为杠精二号的庄子,这时候能顾示弱吗?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庄子也怼了回去。对惠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知不知道鱼在水里游的是不是快乐的?”
这下作为杠精一号的惠子不干了,也十分迅速地再一次把庄子怼了回来,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那些想法了,但是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才是正常,这样才能够完全说通的。”
庄子被一时怼得有点狠,一下没有回上来话。杠精二号选手的庄子同学,决定对两人的话进行一下复盘,说:“来让我们回到最初始的那个话题,是你先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不快乐的’是吧?”
庄子不等惠子有任何反应接着说:“你能问出来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已经默认我是知道鱼是快乐的,才会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
这真的是一个逻辑鬼才呐,但是庄子并不满足把惠子绕晕,他接着绕:“我现在告你,我是从哪里知道的,就是在这濠水的桥上知道的。”这下彻底将惠子k.o了。
两个人的闲聊中那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成为一句经典语录,流传了下来。放在现在来说,叫做“不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这样的事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层出不穷。同样的道理,不止庄子中存在,在别的著作中也出现过。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在铁被人类发现之前,人类最常用的材料就是木头、石头,但是随着人类动手能力发展的越来越先进以后,人类逐渐学会了冶铁、炼铁、打铁。铁器作为木头、石头的替代品被人类制造了出来。
这使得世界上所有的木头、树木都变得惊恐万分,他们有的怕被铁器砍掉,有的怕自己失去使用价值被人类遗弃,也有的怕自己被铁器所伤,这些木头们都战战兢兢的,知道他们遇到了神,他们将自己的担忧告诉了神。
神对他们说:“你们无需惶恐,只要你们不化做柄,那么铁对你们也是无可奈何的。”这个寓言是在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经历他人的处境,那就不要妄言他人的是非,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不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同样的话,儒家代表的孔子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在《论语.卫灵公》中有着这样的一条记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里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来找孔子求教,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句话能作为一个人一辈子的行为准则的?”孔子对子贡说:“还真有这么一句!你自己都不想得到的,你为什么要给别人,还要强迫别人接受。”
曾经普希金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我国历史上还真有这样一位因为独断将自己的性命送走的,就是著名的蔡桓公与扁鹊的故事。讳疾忌医的蔡桓公,不让扁鹊来为自己问诊。
于是始终坚称自己没病的蔡桓公,等到自己忍无可忍的病痛已经将他折磨得无法忍受时,才让扁鹊来给自己看诊,但为时已晚,最终蔡桓公很快就离开了人世。倔强的蔡桓公不听人劝,盲目地相信自己,最终以性命为代价。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庄子》
在庄子的一生中,他能够做到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也能与好友惠子时不时地互怼,所以,庄子的一生活得十分随性,他追求的是真我的自由,不将自己活在他人的眼中,追求的是生而为人的自然与归真。
但是在庄子的一生中也有过十分霸气的名句。这句话就是出自《庄子·盗跖》,这个故事说的是庄子对于孔子儒家积极入仕,选择侍奉贤圣之人的一种虚伪的批判。
原文是这样的:“孔子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盗跖大怒,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丘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儒家学说,不停在各国间行走,这日孔子求见鲁国的国君盗跖,而盗跖认为孔子的做法十分虚伪,做事流于形式,所以盗跖就看不上孔子,更不会听孔子来讲述他的学说。
但是孔子依旧反复上谏,这使得盗跖十分烦躁。就对孔子出言不逊道:“你孔丘给我过来,如果你今天说的话合了我心意,我就放你走,如果你的话说得不合我心意的话,就把你的命留下来吧。”
后人将这位国君盗跖的话进行了简化,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其实这句话看似是鲁国国君盗跖对孔子说的气话,实际上是庄子本人对于儒家孔子学说的一种批判。
在庄子看来,儒家学说中的积极入仕,推举圣贤并将其立做旗帜的做法,是一种虚伪的、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具有欺骗色彩的假象。
他本人主张,活出真我,不被世人眼神束缚,追求的获得自由、快乐正好与之相反。所以就有了庄子这霸气的一个反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活在别人的眼光中,终究让自己会失去自我。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