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每日简单的三餐已让我感到乏味,偶有食欲的冲动,便追忆起儿时西单一带的美食,并远隔时空的精神“会餐”一番。
一般人常说的“西单”,南至宣武门内大街,北至西单北大街,合成为京城非常有名的西单商业街。
西单南北大街两侧有很多著名饭庄,自西单大街改造后,这些饭店都陆续迁往西单以北的区域。
“同春园”的家乡味
同春园是享誉京城的江苏风味中华餐饮老字号,为北京餐饮“八大春”之一,开业于 1930年,1954年长安街拓宽街面时迁移到西单大街。1999年,长安街改造和西单路口扩建时,又迁址到新街口外大街东侧。
西单同春园饭店
之前位于西单的同春园饭庄是二层小楼,一层摆满了餐桌,二层则是单间。我祖上是江苏人,儿时家长带我外出吃饭,去同春园较多。凡重要活动或是接待家乡亲友,也都是到这里用餐。就连父母亲的婚礼也是在这里举办的。家长们是“举目望佳肴,用餐思故乡”,而年幼的我则是“抬头看美食,埋头饱嘴福”。
同春园镇店之菜是松鼠鳜鱼。鱼的肉和皮翻转后油炸得酥脆,翘首扬尾地立在盘中,再浇上油亮且红彤彤的汤汁,酷似松鼠的卧姿,看着就会口水涌动。这是一道功夫菜,鲜活的鳜鱼,有序的刀功,挂浆定型和适度的火候和炸功,甜酸适度的调汁,色香味都很独到,不愧为京城一绝。
同春园的响油鳝糊命名直白——此菜必须有“响油”。富有弹性的鳝鱼相互盘缠在一起,似鸟巢呈凹状于盘中,凹处内撒上了些许蒜末,蒜末上浇满滚烫热油,每每端上桌后仍吱吱作响,体现出“响油”的绝妙。
同春园还有水晶肴肉,为镇江三怪之一,入口后清淡香酥,油润不腻,口滑味鲜。
童年最爱“又一顺”小吃
西单又一顺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小吃。我儿时,食品供应相对匮乏,各家的经济条件也不富足,“下馆子”并不常有,光顾较多的都是些小吃店。在我的记忆里,老西单的又一顺以小吃为主。
又一顺饭庄 1948 年 8 月刚开业时就在西单,是回族风味餐厅。餐厅的门脸玻璃橱窗里摆放着店里的拿手小吃——蛋黄白色的马拉糕,黄澄澄的螺丝转,深棕色的糖火烧,还有晶莹剔透的绿豆凉粉、配上腌制的胡萝卜碎末和黄瓜丝,清脆爽口……
尽管美食众多,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的还是它的“集体火锅”和“羊肉饼“。
集体火锅特别之处,是多位不相识的食客共用一个大火锅涮肉。一张很大的圆桌,中央嵌着大火锅炉,与常见的木炭铜锅相似。炉膛外也是一圈汤水涮肉的锅。此外,环形炉锅内分成多个格,至少8个以上,可供多位不相识的人在自己的格子内涮食。
用餐的时候,先排队缴费、取食料,然后各自去餐桌边找个位置。吃的时候,每个座位对应着涮锅的格子,在各自的格子里涮食物。虽然格子是独立的,但锅里的汤还是相通的。这种吃法在一段时间后便没有了。
又一顺的肉饼独树一帜的是,需要分成两个大扁饼铛制作,一个是烙,一个是油炸。先将生肉饼放到第一个饼铛,两面翻转烙成五成熟后,再放到第二个锅里油炸。待大肉饼两表面呈焦黄色后出油锅。做熟的肉饼有很多层,每层肉馅都满满的。根据顾客需要,肉饼可整张或切块出售,既可堂吃,也有外卖。这种肉饼制作的方式,我只在又一顺见到过。增加了一道油炸工序,肉饼吃起来很香,遗憾的是油炸羊肉饼现已“失传”。
“烤肉宛”的一丝缘分
烤肉宛店址最早在西单南的宣武门内西绒线胡同,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京城最早的烤肉店之一。我儿时见到的烤肉宛餐厅,店铺坐东朝西的一层式,面积并不很大。那时吃烤肉是先去排队交费,肉是按照重量算,其他辅料的费用是算在肉价之中。
烤肉都是明厨现场制作的。高高的炉子上是一块很大很厚的圆形铁板,厨师站在火炉的后面,铁板的左右摆放着肉片和辅料。交费后顾客持着小票再去烤肉炉前排队,师傅按照顾客的交费单,逐份称好肉片,依次单独制作。肉倒在铁板上翻炒,几乎不放油,肉在滚烫的铁板上吱吱作响并冒着青烟,当肉片全部由红变白后,再陆续加入料汁和辅料。吃的时候,掰开热乎乎的烧饼夹着刚烤好的牛肉,真的很香,很解馋!
胡同中的国宴“四川饭店”
曾经的四川饭店在西单路口南的绒线胡同51号,是一座三进院落式很宽敞的庭院式饭庄。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父亲带着爷爷、奶奶和我一起去吃饭。我们很早就出发了,快到绒线胡同时,就看到来四川饭店吃饭顾客已经排起队,长长的队伍到了西绒线胡同东口。我跟在父亲的身后,等到饭店开门,按顺序缓慢前行,直到午后,我们才进了饭店,有了座位。
多年后,看到一篇采访,我才明白那天父亲带我们去”下馆子“的前因后果。严重困难时期,北京市各大饭店都没有鲜猪肉卖,鸡鱼鸭虾也没有,就卖素菜。四川饭店的货源由四川省保证供应,先前四川运来的猪肉和乌皮鸡储存于东郊冷藏库,数量大,所以这一时期四川饭店独此一家供应猪肉和鸡(高价)。
我还记得,那天吃完饭回到家里,母亲躺在床上,我站在床边望着她那消瘦面孔问:“您怎么不和我们一起去吃饭?”母亲宽厚地抚慰我:“不能都去呀!你奶奶更缺营养,她的眼睛视力要失明了。”
母亲善良之举永远铭记于我心。
“峨眉酒家”的一段铭心往事
峨眉酒家建于 1950 年,是北京最早的川菜馆之一,早期店址就设在老西单商场内。
儿时,一个周日的下午,父母为了奖励我考试成绩优异,带着我到西单商场购买我想要的“海蓝色拉链翻领运动衫”。我记得这件衣服价格是5块9毛钱,在当时已算不小的数目了。
逛完商场天色渐晚,父亲就带着我们在峨眉酒家吃晚饭。当时的我觉得这家店铺很大,房顶很高,堂内都是老式木桌和带靠背的木椅,桌与桌的间隙很宽松。我见木椅子靠背的两个立柱突出,可以当挂钩用,就将书包挂在了上面。吃饭时,父亲和母亲隔桌对面而席,我坐在侧面。我全神贯注于桌上的喷儿香的饭菜,无暇注意到身后椅子上还挂着的包。吃完饭起身时,父亲才发现椅子上的包没有了。回家路上父亲心情很不好,我也只能怏怏地跟在后面。庆幸的是,我把刚买到的运动衫穿在身上,使这件新衣服得以“幸免遇难”……儿时的趣事很多,但唯有这件事让我的印象最深刻。
文丨黄永顺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