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植菱角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菱角品种繁多,以颜色分有青菱、红菱、紫菱、绿菱、白菱、乌菱等;从角数分则有四角菱、三角菱、两角菱、无角菱等;菱角夏季开花,花小色白,却开得极为灿烂,被墨绿和紫色叶子衬托着,闪烁着奇异的光亮。若在夜半月白风清时分,来到水边,看菱花静静地拥在幽幽的水中,那种似有若无的清香,在月光下浮动,也别有一种情韵。
采菱归张金泉\绘
二○一五年,位于浙江嘉兴南湖附近的油车港镇获“中国菱乡”称号,当地农民画家张金泉创作了一幅颇具江南水乡浓郁生活情趣的农民画《采菱归》。(廖开明\文)
菱角,老百姓称其“老菱”。古名芰实、水栗。栽菱始于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嘉泰会稽志》载:“楚谓之芰,秦谓之解后,越人谓小者为刺菱,大者曰腰菱,四角三角曰芰。”《礼记》云:“菱,芰也”,《尔雅》云:“菱,今水中芰”,唐人伍安贫的《武陵记》说:“两角者菱,四角者芰菱。”
古时多以菱实代粮,如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说:“菱实皆取火燔以为粒粮,今多蒸暴食之”。宋代苏颂《开宝本草》谓:“江淮及山东人暴其实以为米,代粮”。
《聊斋》卷十二里有一篇《菱角》的故事,讲一个“发才掩额,而丰致娟然”的画工女菱角,在动荡的战乱中,以死相守于爱情的承诺,和心上人终成眷属。事虽荒诞,也足见人们对菱角的喜爱。
“立秋”过后,金风送爽,菱叶蓬蓬翘起,菱角差不多该采摘了。菱角一口咬开,菱肉雪白,那种水灵灵、脆生生、甜丝丝的感觉沁入心脾。若烧熟后则另是一番滋味,轻轻掰开,满口香软甜糯,吃过后,还要将两半菱角敲一下,里面有时会藏有一小角菱肉。菱角是孩子们童年的恩物,那时街上到处有卖煮熟的“老菱”小商贩,装在一个小木桶里,上面盖了厚厚的棉花垫,几分钱能买一大堆,热腾腾的。这样的风情如今只是留在儿时的记忆里了。
在品尝鲜美的菱角时,会自然吟起古代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菱诗。“沉竿续缦深莫测,菱叶荷花净如拭”,杜甫笔下的菱叶,像荷花一样,根植污泥之中而不染半点污秽。“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清代王士祯这句诗是说,沿江不少渔舍,疏疏落落地置于菱塘边上,诗句也点出了菱的产地大多在沿江一带。“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人阮元更是说出了种菱以较深的河塘为宜。同代诗人沈朝初的咏菱小词调《忆江南》“苏州好,湖面半菱窠。绿蒂戈窑长荡美,中秋沙角虎丘多,滋味赛苹婆”,竟把菱角的味道与当时的一种苹果同论。
每到采菱季节,不妨到江南来看看采菱的多姿少女,听听她们甜甜的菱歌。
“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清角多。唱时一声新水调,谩人道是采菱歌。”这是白居易的《看采菱》。“聊乘风日好,来泛芰荷香。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这是唐代张九龄的诗。李白《秋浦歌》中云:“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刘禹锡的《采菱行》也记录了唐朝少女们采菱的笑逐颜开的胜景:“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绿岸扣舷归。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姑娘们采菱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追求幸福爱情的心声,通过这一曲曲美妙歌声毫无遮拦地宣泄出来,这是发之肺腑的天籁之音。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读温庭筠的这首诗,菱角又生出一丝丝的乡愁了。
菱的品性洁净,自生能力也很强,秋天成熟的菱角,落入河底,次年即可生根发芽,小满前后便露出水面,确是一种用力少、收益大的“水上庄稼”。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5日15版)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