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实蝇,又名黄瓜实蝇、瓜小实蝇、瓜大实蝇、瓜蛆及“针蜂”等,为双翅目寡毛实蝇属害虫。主要危害苦瓜、节瓜、黄瓜、西瓜、南瓜作物。分布于江苏、福建、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台湾等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幼虫钻进瓜内取食,受害瓜初局部变黄,后全瓜腐烂变臭。危害轻的刺伤处流胶,畸形下陷,俗称“歪嘴”、“缩骨”,造成品质下降。通常易被菜农忽视而造成大幅减产,产量损失50%左右,最高达80%~100%,最低也在20%左右。
【为害症状】
成虫产卵于瓜皮下,以产卵管刺入幼果表皮内产卵,幼虫孵化后,即钻进瓜类取食,使受害瓜局部变黄,而后全瓜腐烂变臭,大量落瓜。受害瓜畸形下陷,果皮变硬。也有少数不落瓜,即使不腐烂,刺伤处凝结着流胶,瓜味苦涩,品质下降,失去食用和商品价值。把受害瓜剖开可看见瓜内有数条蛆虫(即瓜实蝇幼虫)。该虫发生隐蔽、危害十分严重,甚至绝收。
西瓜被害后症状
【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似蜂,黄褐色至红褐色,体长7~9mm,宽3~4mm,翅长7mm,雌虫比雄虫略小,初羽化成虫体色较淡,体大小不及产卵成虫的一半。复眼茶褐色或蓝绿色,有光泽,复眼间有前后排列的两个褐色斑,触角黑色,后顶鬃和背侧鬃明显。前胸背面两侧各有1黄色斑点。
成虫形态
幼虫:幼虫蛆状,初为乳白色,长1.1mm;老熟幼虫米黄色,长10~12mm,前小后大,尾端最大,呈截形。口钩黑褐色。
幼虫形态
卵:乳白色,细长,一端稍尖。幼虫体长约0.8-1.3毫米,浅黄色,气孔褐色。
蛹:长约7.5毫米,圆筒形,米黄色,蛹壳的腹面、背面上的节间缝错开不连接,后缝前后杂生细碎褐斑;腹末具1纵裂缝。
【发生规律】
一般每年发生3~4代,在南方蔬菜产区一年可发生8代左右,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在杂草中过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夜间一般不活动。对黄色光有趋性,不趋紫光和白光。有类似于家蝇喜用两前足梳弄的特性。初羽化的成虫体色较淡,体大小不及产卵成虫的一半,不活跃,多以花蜜、瓜瓤、果汁等为食。产卵前一般需要12~25天不等的时间补充营养。田间成熟的苦瓜裂口处,常见成虫聚集在红色瓜瓤上。成虫喜阴凉环境,生长茂密荫蔽的瓜棚受害更为严重。成虫白天活动,夏天中午烈日高温时,静伏于瓜棚或叶背,成虫1次产卵几粒至几十粒,卵粒排列不规则或并列,一头雌虫一天内可多次在多处产卵,也可数日连续产卵或间隔几天产卵,使产卵处流出汁液。初孵幼虫先从产卵孔向瓜心中央水平钻蛀危害,然后向下端危害,最后向上端扩展。幼虫昼夜不停地钻蛀危害瓜瓤及籽粒,致瓜瓤呈暗褐色破絮状或黏连成颗粒状,有臭味。幼虫期12~15天,老熟幼虫头尾相弹跃出瓜体,平面1次可弹出8~14厘米远,一般为10厘米,可连续弹跳超过2米远,落地后即可钻入土中2~3厘米处化蛹,少数也可在受害瓜瓜蒂内化蛹,蛹期4~7天。
佛手瓜被害症状
【防治方法】
(1)清理病残体:及时摘除被害瓜,将被害瓜集中装在虫果袋或塑料袋内并扎紧袋口,或将被害瓜集中喷药和深埋。
(2)消灭越冬虫源: 冬季翻耕土壤,清除瓜田周围田埂、水沟上的杂草,及时打掉多余侧枝及基部的黄叶、老叶,改善通风透光,防止幼虫入土化蛹。消灭越冬虫源。
(3)生物防治:瓜实蝇诱剂是一种仿生产品,模拟瓜实蝇成虫释放的化学活性物质,诱杀雌成虫,从而降低虫口密度,保护寄主免受为害。
粘蝇纸
(4)黄板诱杀:每667m2设置30张黄板左右,将其固定于竹筒上,然后挂在离地面1.2 m高的瓜架上,防效显著。
苦瓜被害症状
(5)瓜实蝇成虫盛发时,抓住成虫产卵前的有利时机,喷药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喷药时间以晴天上午8~10时或下午5~7时为宜,可选用的有效药剂有:于傍晚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敌杀死2000~3000倍液喷施苦瓜植株,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阿维·多霉素悬浮剂1000~1500倍液等。因成虫出现期长,需3~5天喷1次,连喷2~3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