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制作灶糖传承三千余载(古法灶糖)

古法制作灶糖,传承三千余载

上图:老人在做芝麻糖。

古法制作灶糖,传承三千余载

上图:熬糖稀。

古法制作灶糖,传承三千余载

上图:拉糖。

古法制作灶糖,传承三千余载

上图:手工拔糖。

古法制作灶糖,传承三千余载

上图:切糖。

古法制作灶糖,传承三千余载

一转眼又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民间有“过小年吃灶糖”的传统习俗,武陟县小董乡贾村——芝麻糖原产地形成了一个芝麻糖流通市场,进入腊月,各地客商和附近群众都来此采购芝麻糖。

贾村制作芝麻糖历史悠久。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因怀县(武陟)民风淳朴,物茂粮丰,在这里扎下了营盘,建立“怀宫”,打败了王莽,实现了中兴大业。刘秀当皇帝后多次巡幸武陟,传说,刘秀在行宫欢宴宾客,边喝酒边吃芝麻糖,高兴地学汉高祖唱《大风歌》。歌曰:“怀邑怀邑,米麦之饴。大快朵颐。”刘秀谈笑风生,说《周礼》“王之膳馐共饴盐”,有甜有咸,吃得有滋有味。饴,就是麦芽糖。贾村的芝麻糖、灶糖,从周代算起,已经3000多年了。

在贾村有四家制糖作坊,全部集中在村里东大街,“老字号”糖房的标语尤为突出。五六名工匠每天手握滚烫的糖稀,在30多摄氏度的温度下汗流浃背,喊着、叫着、应答着,互相配合,手法娴熟地拔糖造型,那场景仿佛时光倒转,让人回到了遥远的过去。这是秦汉糖房的写照,是商周的再现。原始的劳动方式,闪烁着古朴的艺术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武陟芝麻糖继承的是远古用米麦发酵熬制的食品,属于饴糖类,是作为点心吃的食品,本质上与白砂糖、红砂糖及其制品完全不同,制作工艺更不相同,起源要更早,起码有3500年的历史。

武陟芝麻糖由纯粮经过发酵制成,是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的甜味食品。在中国,糖、酒、酱、醋同源,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远不可考。武陟芝麻糖已有30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纯粮发酵,手工制作,其工艺流程主要有生麦芽、蒸米、醣化发酵、熬糖稀、手工拔糖、切糖、冷却、蒸温、滚芝麻、成品,一切都“尊古炮制”,未受现代工业技术影响,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村制糖工艺,在粮食统购期间几乎失传,恢复后糖房数量、工匠都不及之前十分之一,产量锐减,长年生产者寥寥无几,大多在冬春农闲时节从事季节性生产。贾村芝麻糖生产用的是师傅口传身授的传统工艺,所用器具不多也不复杂。主要有民房三间、大缸一口、大铁锅一口、木铲两把、灶火两个、木架晾床一张,这便是全部家当了。

如今,贾村还剩四家糖房在生产制作芝麻糖,工匠不足50人。其中,年龄最长、从事制糖时间最长的是今年82岁的谢文勤老人。谢文勤老人说,由于手工业不挣钱,现在工匠越来越少,都是40岁以上的人还在坚守,加上熬糖稀、拔糖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挥汗如雨,年轻人“宁去南方打工,不钻糖房蒸笼”。贾村芝麻糖及其米麦醣化发酵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贾村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都要举办“大糖会”,是全国唯一展现制糖行业风采的民俗商会,已有3000多年历史。届时,各糖房都要拿最好的原料、最好的手艺做最大的糖,目的是亮家底,展示手艺,打造自己的品牌。最大的“糖王”10厘米粗、6米长,被弯成麻花状还有2.5米长,堪称一绝,使人惊叹不已。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6日 11:25
下一篇 2022年12月26日 12: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