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粉食推荐,唐山粉丝的正宗做法

唐山特色美味“粉食”

图为张雅君捐赠的制作粉条工具——漏粉瓢。

(唐山冀东民俗艺术博物馆提供)

唐山冀东民俗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民俗文物中有两件特殊物品,如上图所示,大家可能不知道其用途,那么看完本文就知晓了,答案就在文中。

在唐山的地方美食中,有个大家族——粉食,包括粉条、粉坨、凉粉、粉丝、粉皮等等。大家熟悉的猪肉炖粉条、醋溜粉坨,自古至今是唐山家家餐桌上的美味。这些美味是怎么做的呢?

唐山物产丰富,从北部山区到中部平原都盛产优质的绿豆和白薯,这是制作粉食的上好原料。拿白薯加工为例,其步骤主要有:

第一步:加工原料。先把白薯洗净,用“擦蹭”(也叫擦床子)擦成小块,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再把糊状物加水用粗纱布包过滤——除去渣子(即粉渣)。把过包后的粉浆用细纱布包滤水,滤水后的物体晾干后,就是淀粉块。这就是制作粉条或粉坨的原料了。

第二步:制作粉条。把干淀粉块轧碎、过筛,成为细面。开始打芡,就是把淀粉细面、水、明矾三者按一定比例,放在大锅里,用火熬到50℃左右,不停搅拌至无气泡稀粥状。这个过程中需要用木棍搅拌,所以称“打芡”。然后将“芡”与湿淀粉和在一起,再用100℃的开水急冲至糊状,按照一定的配比加干淀粉和面(和完之后,成为流而不畅的粥状物),把和好的面放在底部有孔(漏圆粉条)或底部有槽(漏扁粉条)的漏瓢里。掌瓢师傅站在锅台上,往烧开水的大锅里漏,大锅两边有人守候,迅速把煮熟的粉条捞到冷水中,冷水缸边也要有人迅速把粉条捯在粉杖上,再有人晾到户外,粉条制作完成。

现在大家知道上图的答案了吧,对!就是漏粉瓢。图中漏扁粉的粉瓢已经断裂,漏粉师傅用线绳锔上继续使用也不舍得更换,可见漏粉瓢在漏粉工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步:制粉坨。方法基本同漏粉条,只是不用漏瓢了。其秘籍在于 “打芡”的配比与用“芡”和面的配比都与制粉条不同,和出的面较稀,入锅时呈片状。煮熟之后用大笊篱捞出来,放在大缸里,用棍子长时间搅动,直到搅匀为止,然后盛放在小盆里。晾凉凝固后就成了粉坨。

据《唐山文史资料大全》记载,玉田制粉世家传人王兰阁介绍,玉田县是唐山制粉较集中的地区。制粉业兴盛于明清时期的还乡河两岸,因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制出的粉条可沿水路迅速运往外地销售。同时在玉田境内的各乡镇集市上都有长长的粉市,各种粉制产品琳琅满目,来自八方的商家争相购买。20世纪80年代笔者在唐山外贸公司工作时,还曾参与组织粉条制品,作为出口创汇产品远销国外。不过当时加工粉条已改用机械化生产了。

至于粉坨却没有这么“风光”,它只是一种地方名吃,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一是制作较复杂,“打芡”的配比若掌握不好则产品口感差,生产工艺原始,产量低。其二,粉坨是半干半湿的状态,不易保存。所以除了熟练掌握制作加工工艺的本地人外,路途远、没有加工制作传统的地方,人们就很难尝到这道美味了。粉坨可以与多种蔬菜搭配,通过炒、煎、烹、炸、溜做出道道美味佳肴,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醋溜白菜粉坨。据王兰阁老人介绍,在玉田就流传着清朝在北京建都后,孝庄太后、多尔衮保顺治小皇帝进京途中,在玉田品尝醋溜白菜粉坨等粉制佳肴后大加赞赏的故事。唐山人口福不浅呀!

( 作者:李晓阳)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闪电鸟】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dandanxi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22日 11:14
下一篇 2022年12月22日 11:29

相关推荐